
麥積區(qū)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王雯 特約記者 安平)進入寒冬,五龍鎮(zhèn)小窯村傳統(tǒng)粉條制作就開始熱鬧起來了。村民們呼朋喚友相互幫忙,將自家收獲的土豆變成質(zhì)量上乘的土豆粉,粉條口感勁道爽滑,深受天水人的喜愛。

小窯村屬于典型的渭北山區(qū),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使得這里生長出的土豆產(chǎn)量高、個體大、淀粉含量也多,在制作粉條方面占有先天優(yōu)勢。除此之外,自建村起,村內(nèi)就有一處天然泉眼,泉水直接飲用甘甜清冽,富含多種礦物質(zhì),當?shù)厝朔Q之為“神泉”,用泉水煮的粉條口感更佳。

小窯村里土豆粉的制作技藝傳承至今已有一百余年,村民個個都是制作粉條的行家里手,在冬季里選擇一個較為晴朗的日子,村民一行十余人組成生產(chǎn)線,大家有說有笑,分工明確。首先要進行打芡,用開水將土豆淀粉和明礬的混合物燙至透明狀,然后轉(zhuǎn)移給下一步進行楱粉,也就是對打好的芡加入土豆淀粉混合均勻,步驟看似簡單,可通常需要三個成年男性合力才能完成。粉芡楱好后就可以下粉了,下粉有特制的漏勺,在粉芡漏下時要用右手輕輕敲打左手手腕,使其粗細均勻的落入鍋內(nèi)。再將下好的粉條煮熟撈出盤,過兩道涼水然后晾曬一整天,手工土豆粉的制作才算完成,這樣制成的粉條久煮不化,韌性十足,非機器制作所能比擬。

因手工粉條工序復雜且嚴謹,十余人從凌晨三四點就開始制作,到早晨七點左右用完二百斤左右淀粉才算結(jié)束一天的“下粉”工作。終于閑下來的人們,通常會趁熱將下粉時剩下的“粉頭子”,加上簡單的調(diào)味料,大快朵頤一頓。這時的粉條還溫熱,吃上一口酸酸辣辣,極具彈性,后味還帶有淡淡的土豆清香。忙碌了大半天的小窯人和同伴邊吃邊聊,其樂融融,村里人常說,“這一碗手工粉下去,身體的疲乏就全好了”。

一百年來,淳樸而善良的小窯人將土豆愛到了極致,也研究到了極致。下一步,村里還打算建立專門的粉條加工廠,同時拓寬銷售渠道,將粉條用電商及東西部協(xié)作的方式銷往外地,讓更多的消費者能吃到零添加的純手工土豆粉,也讓手工粉條成為村里的“致富經(jīng)”。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