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0日,由天水文史工作者王耀先生耗時5年編著的《絲路游記.天水》一書正式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分編《絲綢之路》《羲里媧鄉(xiāng)》《龍源筑夢》《民國埜史》四卷,總約180余萬字。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博士生導師雷達先生生前曾審閱該書,并欣然受邀作了題為《狀繪龍城滄桑 探究精神生態(tài)》的前序。
耗時多年編著暮年《三部曲》,耄耋老翁只為探究天水文化之深!

1、新書面世 老人如釋重負
6月10日,對于天水八旬老人王耀老先生來說,是一個期盼已久的喜慶日子。一遍遍撫摸著墨香盈溢的新書,老人有些許激動,些許感懷。十幾平米的書房里,一面支床,三面“書墻”。床頭邊,厚厚的幾摞樣書和裝訂成冊的一本本書稿,整齊的碼放在一旁。眼前這一切,默默見證了《絲路游記.天水》由書稿變成新書的不易過程。 在文字堆里字斟句酌的日子是枯燥的,執(zhí)著于伏案躬耕,退休后的20年間,王耀屢屢有新書出版。2013年正月,由他編著的《天水人文》面世不久,時年已邁入75歲門檻的他又開始著手查閱史料,著力于下一本書籍的文本修改和增補工作。 “天水是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在歷史演變進程中的滄桑巨變以及不同歷史階段的人物、文化、社會、生活、 民俗等方面形態(tài),是這本書關注的要點。”老人說。該書編著之初的3年時間里,書名暫起為《龍城大觀》,集編上、中、下三卷,約150萬字。當時,著名軍旅作家毛選選先生為該書寫了“八千青史龍城地,三卷大觀赤子心”的大字聯(lián)語。之后兩年,又反反復復刪補精編了三五遍,并將書名正式改為《絲路游記.天水》。 該書收載人文史地資料374篇,收編詩詞歌賦對聯(lián)576篇(首),珍貴老照片100余幅,以全景式的排序和架構(gòu),全方位展示了歷史文化名城天水穿越八千年以來的人文歷史時空,細品以人入勝、耐人尋味。
2、掘?qū)殧X珍 探究文化之深
對于從事教育工作大半輩子的王耀先生說,學生寫作文司空見慣。當孩子們寫有關天水文化方面的作文時,使用頻率頗高的一句話大多會是“天水是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之類,籠而統(tǒng)之。但如若讓稍稍拓展一下,講講文化之深具體深在哪兒?能客觀準確回答上來且略有一番研究的孩子卻寥寥無幾。 天水文化之根源、底蘊之深厚,具體根在哪里?深在哪里?正是他編著這套文化叢書的原生情結(jié)所在。他說,1987年,武山縣鴛鴦鎮(zhèn)狼牙屲遺址出土了舊石器時代武山人頭骨化石;1978年秦安縣大地灣出土仰韶文化中期人頭形器彩陶瓶;1957年甘谷縣西坪鄉(xiāng)出土仰韶晚期人面魚紋彩陶瓶等等,這些文化遺址的被發(fā)現(xiàn),印證了天水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也是古文化傳承最為完整、保存最為原生態(tài)的區(qū)域之一。 王耀說,根據(jù)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圖》標明,“上邽城池”就在今天水古城,天水上邽、冀縣距今已有2706年建縣史且“華夏第一縣”遺址尚存,在全國獨一無二。在古絲綢之路上,天水涌現(xiàn)出的天水名將。西漢時期,從上邽城中走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段會宗,曾四次出使西域,聯(lián)絡西域諸國達成通商聯(lián)盟,系西域早期開疆拓土第一人。除此之外,絲綢之路上天水人創(chuàng)建的行業(yè)行規(guī)和《智商秘笈》,曾在天水歷史上產(chǎn)生過極大的政治影響和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養(yǎng)活了當?shù)厥来青l(xiāng)生民。時至今日,有好些工藝至今被廣為傳承和弘揚,部分被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以上種種,《絲路游記.天水》一書中,均做了深度闡述。
3、編著心路 點亮暮年生活
略顯逼仄的小屋里,四處彌漫著淡淡書香。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于2016年授予他的“書香之家”的銅牌在太陽光下熠熠生輝。談起這些年執(zhí)著編著工作的初衷,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坦露了暮年編撰《三部曲》的心路歷程。 光陰荏苒,1992年,時年56歲的王耀從教育崗位上退休。1995年5月,他受聘擔任天水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會員委員和編輯部編輯工作,曾參編出版天水市首部《天水名人》大型史書。1998年底,當他結(jié)束這份工作后,遂轉(zhuǎn)身投入天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當中,且一發(fā)不可收拾。 從1998年至今的20年間,他全身心致力于當?shù)孛袼孜幕、文史述評、民間曲藝鑒賞推介以及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保護工作,期間階作并發(fā)表報告文學、散文、詩詞、小曲等800多篇(首)。與此同時,他先后編著出版了《南郭寺藝文錄》《才女蘇惠》《明禮部尚書門克新》等圖書16本,其中《秦州春秋》《天水人文》,以及剛剛出版的《絲綢之路.天水》則被他稱為自己的暮年《三部曲》。 王耀說,為了一座城或者說為了這座城古老而又悠久的文化寶藏,奉獻自己的一切,是許多從事地域歷史文化傳承和保護工作者的畢生追求。20年間,自己雖說由青絲盛年變成耄耋老翁,但對這份工作的熱情絲毫未減,他將繼續(xù)為伏羲文化,為返璞歸真的秦聲流韻,為絲路明珠的更加璀璨,為隴原大地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繼續(xù)努力。
對話王耀
1、記者:收集史料編撰書籍,期間支撐您逐字逐句多番修訂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王耀先生:就這套書而言,整整花費了5年多時間,期間幾易其稿。2016年7月中旬,書稿電子版發(fā)送至中國文史出版社。經(jīng)過半年審稿,出版社于同年年底下發(fā)了出版號。在此過程中,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博士生導師雷達先生生前審閱該書后欣然作序的同時,還提出許多建設性意見,讓我裨益良多。 與此同時,著名軍旅作家、散文家、原蘭州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研室主任楊聞宇先生以及省、市相關部門領導也用題跋、寫序或題詞等多種形式,給予這套書特別關注和大力支持。來自相關領導和專家學者的厚望和公允評價,給了我精神上莫大的鼓勵,這些都是支撐我在編輯過程中力爭精益求精的無形力量。
2、記者:20年間克服了哪些困難?直至耄耋之年仍執(zhí)著挖掘整理有關當?shù)氐赜蛭幕悤某踔允鞘裁矗? 談起編書過程中的困難,我感覺最吃力的是人老了沒學會電腦打字,所有文字都需要我一字一句用筆寫下來,校一遍抄一遍,直至自己確信沒有差錯時再拿去打印店,這個反反復復書寫、打印、拷貝的過程較為煎熬。至于我熱衷編書的初衷,著名軍旅作家、散文家、原蘭州軍區(qū)政治部創(chuàng)研室主任楊聞宇先生為《絲綢之路。天水》所作的序言中間接回答了這個問題:“王耀先生耗時多年嘔心瀝血輯成的這些作品,是寥廓天幕上不會輕易熄滅的星辰!闭f白了,這些年我前前后后編了總計800余萬字的書,沒有一本是脫離開天水地域文化的。這些文化遺珍猶如散落在民間的一顆顆珍珠,而我所做的,只是將它們一顆顆串起來。有生之年能有幸將散落的本土文化集輯成冊,是我人生一大幸事。 全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博士生導師雷達先生生前曾審閱該書,并在序言中寫道:“書稿送來,我不禁撫卷感慨,心緒難平。古往今來,大凡在學術上有建樹的人,都必然受到華夏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與滋潤。思想境界升華,也無不印記著先哲的教誨與啟迪。王耀先生就是這種苦樂相伴,始終保持勃發(fā)向上寫作姿態(tài)的人! (文、圖蘭州晨報/掌上蘭州首席記者王蘭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