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對老朋友的關懷是貫徹始終。建國后,毛主席、周總理、朱委員長等中央領導同志一直同鄧寶珊保持密切聯(lián)系,友誼愈加深厚。毛主席多次在自己住所中南海豐澤園召見或宴請他。并多次與他長談,他把這些話都銘記在心,認真領會,深受教益。五六十年代,朱德、鄧小平、賀龍、陳毅、葉劍英等中央領導同志以及楊明軒、南漢宸等同志到蘭州,都在他的住所鄧園看望他,相互傾心交談,親密無間。1 9 6 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鄧將軍受了沖擊,周總理聞訊,立即派飛機把他接到北京。當時他對“文革”中的許多做法無法理解,內(nèi)心異?鄲,也時時為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擔憂,在心情抑郁之中,身患重病未能治愈,終于1968年11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大地回春。同志們對他倍加懷念,1 9 8 4年,全國政協(xié)、陜西省政協(xié)和甘肅省政協(xié)聯(lián)合編纂紀念他的專輯,鄧小平同志親筆題了書名《鄧寶珊將軍》,并為在天水籌建的紀念亭題寫了“鄧寶珊將軍紀念亭”, 同年11月王震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出席了在京舉行的“紀念鄧寶珊將軍誕辰九十周年座談會”,他說,鄧寶珊是“中華民族著名的愛國將領,中國共產(chǎn)黨的忠實朋友”。這是鄧將軍的身后之榮,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對鄧將軍中肯的評價。
鄧將軍是經(jīng)歷了幾個歷史時代的著名愛國者,他的為人處世,有著不少突出的特點和優(yōu)點。首先是,他具有濃烈的愛國思想,并積極追求進步。有的同志這樣概述他的前半生:“從華山聚義到綏遠解放,三十五年間,風云變幻,地覆天翻。在關鍵時刻,總是站在人民一邊,報效國家民族,不知疲倦,沒有消極,沒有怨言!边@個評價是恰當、準確的。他在青年時代,就尊崇孫中山先生,擁護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主張,積極投身于辛亥革命和反對袁世凱的斗爭。之后,他與張學良、馮玉祥、楊虎城等愛國將領共同振臂疾呼抗日救國,在抗日戰(zhàn)爭中,不辭艱險,屏障北線,恪盡了愛國將領的天職。特別是一經(jīng)和共產(chǎn)黨人接觸之后,他就敏銳地認定這個政黨是中國的救星和希望,決心做共產(chǎn)黨的忠實朋友。他對國民黨反動派各個時期的倒行逆施,則盡力采取各種辦法,巧妙地予以抵制。盡管他的道路也是有曲折的,但他認定的大方向始終不變,因而在關鍵時刻能夠為人民屢立功勞,并且最終在黨的領導下,成為一名受到人民贊譽的好省長,為自己的后半生譜寫了更為光輝的篇章。其次是,他有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他以私塾二年的文化程度,投身社會,不論在什么環(huán)境和條件下,都從不放松學習,不僅從書本上學,而且從社會實踐中學,因而具備了較高的政治軍事才能。他還掌握了各種文化知識,在詩文、書畫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詣,對文學藝術也頗具見地。他與齊白石、梅蘭芳、郭沫若等文藝界高層人士結為摯友,密切交往。知識的豐富,有助于心胸開闊、眼光深邃,所以很早就有人評論說:“鄧寶珊于書無所不讀,博文強記,腹笥很寬。”再次是,他有善于團結各方面人士的氣度。作為軍人,他不崇武卻善于排難解紛,化解矛盾。早年就有人說,他“在靖國軍內(nèi)各方之間,善緣廣結”?谷諔(zhàn)爭期間,他總軍榆林,到任之際,并沒有帶去自己的部隊。當時榆林的軍隊來自各個方面,各種勢力錯綜復雜、勾心斗角。但他都能把他們團結在抗日旗幟之下,為保衛(wèi)北線積極出力。這在派系斗爭十分嚴重的當時,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最后是,他有廉潔樸素的作風。他不搞割據(jù),不擴充軍隊,不勞民擾民,并盡可能的為百姓排憂解難。特別是在建國后的甘肅人民政府主席、省長任內(nèi),更注意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平易近人,關心部屬。他個人不蓄財,不搞特殊,公私分明,生活簡樸。在蘭州雖有住房,卻很簡陋。1956年鄧小平同志在甘肅視察時,到“鄧園”一看,只是幾間簡陋土木結構房子,連聲說:“茅屋草舍!”這就是對鄧將軍生活樸素的最好評價!
已故民革中央主席屈武在1984年題詞中寫道:“學習鄧寶珊先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革命精神!笔堑,鄧寶珊將軍的一生,是光榮的一生,是值得后代永遠紀念和學習的。在我們深切懷念著名愛國者鄧寶珊將軍的時候,殷切希望他平生的許多優(yōu)秀品質(zhì),能夠被我們很好地吸取和借鑒,使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增添精神力量。
(此文載《人民日報》 1995年3月25日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