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敕文(?~466年),北魏時期代郡(山西北部)人。始光初年(524年)任中散大夫,后出任散騎常侍、鎮(zhèn)西將軍,領(lǐng)護西夷校尉,秦、益2州刺史,賜爵天水公,鎮(zhèn)守上邽。
當時,生活在河西及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搖擺于北魏與南朝之間,其內(nèi)部也時常紛亂。北魏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遣封敕文與安遠將軍、廣川公乙烏頭共同從隴右出兵,前往枹罕(甘肅臨夏)征討吐谷渾可汗慕利延兄之子拾歸。大軍壓境,拾歸聞訊后連夜棄城遁走。封敕文率軍進入枹罕后,俘虜拾歸的妻子及其民戶,并將枹罕千余家遷徙至上邽。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金城邊冏、天水梁會謀反,并煽動秦州附近雜戶萬余戶據(jù)上邽東城,攻逼西城。由于封敕文對謀反之事早有防備,故在叛軍圍城時“殺賊百余人,被傷者眾,賊乃引退”。之后,邊冏和梁會仍遣4000叛軍攻城,同時有“氐羌一萬屯于南嶺,休官、屠各及諸雜戶二萬余人屯于北嶺,為冏等形援”。面對嚴峻形勢,封敕文處驚不變,毫不畏懼,施展了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他首先遣將領(lǐng)在城門設(shè)伏,然后派遣騎兵出擊,并佯裝敗退,邊冏不知是計,仍領(lǐng)兵追擊。此時,封敕文引伏兵殺出,大敗敵兵并斬殺了邊冏。梁會戰(zhàn)敗后急向北嶺逃去,封敕文遣騎兵追去,只見“北嶺之賊,從高射敕文軍人,飛矢如雨”。這樣,魏軍就放棄了追擊而還,“梁會得奔北嶺”。此時,封敕文又分兵200人沖入南城,并放火焚燒其所據(jù)之城樓,叛兵大亂,紛紛從其他城門出逃,封敕文令乘勝追擊,殺敵千余人。
此時梁會已逃回東城固守。為了防備梁會逃遁,封敕文在東城之外挖掘了數(shù)層塹壕,斷絕了叛兵的退路。在合圍東城的形勢下,封敕文又采用各種手段招降城內(nèi)叛兵。在封敕文的利誘威逼下,叛軍已土崩瓦解。梁會知人心離散,遂于半夜使用長梯率眾越塹而走,“敕文縱騎躡之,死者大半,俘獲四千五百余口!
而此時略陽(今秦安縣東北部)的王元達借“梁會之亂”也聚眾攻城,并推舉休官王宦興為秦地王。封敕文與臨淮公莫真率軍討伐,進至略陽,王元達率3000多人退入松多川(今張家川北部)。魏軍追至,大敗王元達,從而穩(wěn)定了秦州局勢。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