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蘭州10月15日電(記者王衡)30來歲的閆自永是甘肅省通渭縣的“毛體”書法家,他書寫的毛澤東的著名詩詞《七律·長征》,近幾天正在縣城舉辦的書畫展上展出。近些年來,同他一樣從事書法創(chuàng)作的當?shù)乩习傩赵絹碓蕉唷?
《七律·長征》這首詩詞是毛澤東于1935年9月29日率領紅一方面軍進駐甘肅省通渭縣城后的當晚在縣文廟街小學首次朗誦的。之前的兩天,紅一方面軍先后攻克臘子口和巧渡渭河,突破國民黨在甘肅省的第一、二道防線后來到通渭縣榜羅鎮(zhèn),在那召開了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榜羅鎮(zhèn)會議,改變俄界會議中關于到接近前蘇聯(lián)的地區(qū)建立根據(jù)地的決定,做出了把長征的落腳點放在陜北的正確決策。
從1935年8月至次年10月,紅軍過境通渭前后歷時一年零兩個月,他們的足跡遍及當?shù)氐模玻硞鄉(xiāng)鎮(zhèn),長眠在這塊土地上的紅軍戰(zhàn)士有近600人,前后有近100名紅軍戰(zhàn)士因傷留在民間,至今仍有3人健在。
對許多通渭人來說,紅軍帶來的或許不僅僅是革命,還有文化。毛主席的詩詞和書法為當?shù)卦S多書法家所鐘愛,閆自永就是其中之一。他耗時3個多月書寫出一幅長31.4米,高80公分的書法作品,臨摹“毛體”將毛澤東詩詞書寫于上,希望能在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的時候捐獻給榜羅鎮(zhèn)會議紀念館。
如今已至不惑之年的縣書畫院副院長張雁還依稀記得,幼年時在通渭縣碧玉鄉(xiāng)的舅舅家里見到的10多幅紅軍過境時留下的字,張雁說:“那個時候的老百姓大都不識字,對書法卻情有獨鐘,當年我舅舅就請些紅軍回家,讓他們寫了10多幅字,一直掛到現(xiàn)在。”
張雁告訴記者,自從解放后,通渭縣老百姓的文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現(xiàn)在有許多農閑時“放下鋤頭,拿起筆頭”習字作畫的農民作者。。玻埃埃的暌环萑h文化普查數(shù)據(jù)顯示,當?shù)赜校担埃埃岸辔粡氖聞?chuàng)作的書法愛好者,除了67位是省、市、縣的書法協(xié)會會員外,其余都是農民書法家。
像閆自永一樣,許多農民書法家還開起了字畫廊,現(xiàn)在縣城里書畫廊和裝裱店就有313家,在這個國家重點扶貧縣里2005年書畫作品交易達1130萬元,輻射陜西、寧夏、新疆等地,通渭縣更是被譽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xiāng)”。
當?shù)氐臅嬙哼經常開展以書畫為主的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張雁對此深有感觸,“有次我們10位書畫家到義崗鄉(xiāng),當時來了近一萬名群眾,他們都來要字,后來我們拼在一起的書桌都被老百姓給擠散了,我們呢,也各自被請回他們家里,有些不識字的老太太也來要字!
通渭縣自古重耕讀,記者走訪了許多農家,“中堂對子”“四屏”“橫幅”在他們家里十分醒目。來自碧玉鄉(xiāng)的師向東現(xiàn)就讀于蘭州大學新聞系,他對記者說:“現(xiàn)在這兒的人家?guī)缀跫壹覒覓熳之,甚至流傳‘家中無字畫,不是通渭人’之說。”
張雁介紹說,下鄉(xiāng)時有近四分之一的老百姓要求寫毛主席的詩詞,“他們多來自當年紅軍過境的地方!爆F(xiàn)已80歲高齡的榜羅鎮(zhèn)張振家老人當年還曾在紅軍隊伍里嬉戲玩耍,回想起那時,他不禁潸然淚下,“紅軍,親得很啊!保ㄍ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