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提升軟實力
——改革開放30年我省文化戰(zhàn)線好戲連臺
不久前,創(chuàng)新修排后的舞劇《絲路花雨》赴京參加2008北京奧運重大文化活動,一連五場,場場爆滿,不息的掌聲傳遞出觀眾29年未曾中斷的“絲路花雨”情結。
《絲路花雨》的誕生曾經改寫了中國民族舞劇的歷史,綻放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另一朵奇葩———《讀者》雜志,則書寫了中國期刊業(yè)的一個個奇跡。
“絲路”成思路,“花雨”成話語,繼《絲路花雨》、《讀者》后,舞劇《大夢敦煌》等一部部好戲、一個個品牌相繼走出甘肅、走出國門,成為甘肅“軟實力”的標志。
《絲路花雨》成經典
1979年,甘肅省歌舞團創(chuàng)作演出的舞劇《絲路花雨》一經問世,立即風靡全國!督夥湃請蟆钒l(fā)表評論員文章,稱贊:“此舞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觀。”
《絲路花雨》的“美”震驚了世人,一個新的舞派———敦煌舞也由此誕生。這個從莫高窟壁畫中走下來的舞劇,向人們展示了一種之前從未領略過的舞姿:琵琶舞、繡花舞、盤上舞等等,這些后來被公認為“敦煌舞”的代表性舞段,而“琵琶舞”里的“反彈琵琶”造型更是成為“敦煌舞”的經典標志,繼而成為一個超越舞蹈專業(yè)的經典名詞。
以和平、友誼為主題的《絲路花雨》講述了畫工神筆張及其女兒英娘與波斯商人伊努思患難與共、生死相交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并不出奇,但因其盡情歌頌了絲綢之路上中外人民連綿不絕的珍貴友誼、樹立起神筆張與英娘的善良堅強形象,反映出盛唐時代繁榮興旺的社會風貌而備受贊譽。29年演出1500多場,場場令人贊嘆不已。2005年,《絲路花雨》憑借“演出年輪、場次最多”,成為“中國舞劇之最”。
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排《絲路花雨》時,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要走自己的路,不要跟在人家的后面。”甘肅人的創(chuàng)新氣派在《絲路花雨》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創(chuàng)新精神在改革開放初期,使人們受到了巨大啟示:一個敦煌引出一個新舞派、一幅壁畫引出一個有血有肉的英娘,那么上下五千年,文藝創(chuàng)作的題材有多少?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認識、再次開掘從此拉開了新的序幕。
《絲路花雨》成了一個符號,卻不愿成為一個標本。為使《絲路花雨》這部經典舞劇適應當前形勢的發(fā)展和人們審美觀念的變化,2008年,由甘肅省歌舞團更名的甘肅省歌舞劇院以獻禮奧運為契機,組織力量對《絲路花雨》進行了創(chuàng)新修排。修排后的《絲路花雨》保持了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主體結構、人物及人物關系、音樂主旋律以及敦煌舞的特色風格。奧運會開幕前夕,經典舞劇《絲路花雨》以全新面貌呈現(xiàn)在首都觀眾面前,受到了新老觀眾的熱烈追捧。
70歲的朱理軒是《絲路花雨》的鐵桿戲迷,自從1979年第一次看過《絲路花雨》之后,就深深地迷上了。每次《絲路花雨》去北京,朱理軒不但自己看,還買票組織家人朋友看,《絲路花雨》的“美不勝收”,他要與人分享。朱理軒收藏有《絲路花雨》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劇照、海報、新聞報道,并認認真真裝訂成冊。得知《絲路花雨》參加奧運演出,朱理軒再次用自己不多的退休工資買了票,創(chuàng)新修排后的《絲路花雨》沒有讓他失望,他說:“簡直是想象不到的耳目一新,這部戲像個萬花筒,稍微一動,就能給人驚喜。”
經典的魅力正在于此:歷久彌新、永葆活力。
《讀者》雜志創(chuàng)奇跡
1981年4月,一本48頁、定價3角、名為《讀者文摘》的雜志面世。27年后,這本首期印數只有兩萬冊的雜志,在更名為《讀者》后,成為亞洲第一大刊,月發(fā)行量曾突破千萬大關,創(chuàng)下中國期刊史上的奇跡。
與《絲路花雨》的誕生一樣,《讀者》能夠在西北蘭州問世,同樣是一種創(chuàng)新之舉。
《讀者》的創(chuàng)始人胡亞權、鄭元緒在辦刊之初,曾經為處在內陸的甘肅原創(chuàng)水平弱、信息不夠靈、辦期刊沒有優(yōu)勢而苦惱,最終他們想到辦文摘這條路子。
當時的文摘類雜志并不多,但其他雜志卻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競爭壓力可想而知,《讀者》執(zhí)著地走著自己的路:高品位高質量,不媚俗不獵奇。
這條路找準了,27年間,《讀者》的月發(fā)行量從兩萬冊攀升至1003萬冊的歷史最高水平,品牌價值升至36億元,并仍以每年幾千萬元的漲幅攀升,商務部將其作為全國唯一知名文化品牌并為其設立品牌地標……穩(wěn)坐亞洲期刊頭把交椅的《讀者》雜志,不但自身繼續(xù)書寫著中國期刊界的奇跡,在其帶動下,昔日的《讀者》一棵樹,今日已成長為一片期刊林:《讀者》鄉(xiāng)土人文版、《讀者》原創(chuàng)版、《讀者欣賞》、《讀者》繁體字版、《讀者》大字版……
27年,以溫情和人性見長,善于挖掘小人物背后蘊藏的巨大精神力量的《讀者》成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無數華人被它打動。這份全部刊登短小的、抒情的,可以稱為美文的雜志,不想迎合什么,也不企圖征服什么,而是以隨風潛入夜般的甘露,進入讀者的心田,獲得了長長久久的暢銷。
人們說《讀者》是個奇跡,創(chuàng)始人胡亞權最清楚奇跡因何而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這本刊物,這是確定無疑的。《讀者》在改革開放之初誕生,生逢其時;《讀者》吸引千萬讀者認同,喜逢摯友;《讀者》還以自己固有的氣質成長著,性格鮮明。這三點,可視為《讀者》取得成功的根本理由!
《大夢敦煌》闖市場
今年4月24日,是蘭州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演出的大型舞劇《大夢敦煌》首演8周年的紀念日。問世8年,《大夢敦煌》演出500余場,足跡遍布國內大多省區(qū)市,并遠涉重洋,先后在澳大利亞、法國、西班牙等國家演出,創(chuàng)出了一片海外大市場。
8年前,蘭州歌舞劇院還叫蘭州市歌舞團,是一家成立不到十年的小團,沒有辦公場地,日子過得緊緊巴巴。在敦煌題材劇目上有一些探索經驗后,這個市級小團想排個“大戲”。于是五上敦煌,六易其稿,終于在2000年春天,創(chuàng)排出四幕舞劇《大夢敦煌》。這部戲將甘肅著名的莫高窟和月牙泉加以人格化,演繹了畫工莫高與大將軍女兒月牙間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洞髩舳鼗汀肪麓髿,劇情、音樂、舞蹈無不令人回味。2000年,在中國劇院一亮相,當即驚艷全場。此后,接連斬獲中國舞蹈“荷花杯”舞劇銀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第十屆“文華”新劇目獎、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等大獎。
但僅憑戲好,很難在市場上走得一帆風順。盡管國外演出公司紛紛看好《大夢敦煌》,但看到180人的演出隊伍和龐大的舞美設施,又紛紛打了退堂鼓。蘭州歌舞劇院決定自己運作,付錢讓洋演出商為自己打工。
這樣的膽識再次展示出甘肅人的魄力,至今,《大夢敦煌》已成功打入海外主流文化市場,反響熱烈。能獨自將海外市場做得如此紅紅火火,蘭州歌舞劇院不僅在省內,甚至在國內藝術院團中也拔了頭籌!洞髩舳鼗汀匪囆g總監(jiān)蘇孝林說:“我們的目標是,5年從歐洲市場掙回6000萬人民幣。”
去年年底,舞劇《大夢敦煌》與《讀者》雜志海外版一同被列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項目目錄;《讀者》雜志社和天水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有限公司被列入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yè)目錄。
敦煌不再只屬于甘肅,《讀者》也不再只屬于蘭州,它們和30年來誕生在甘肅大地上的一個個文化品牌一起,共同成為中國的文化品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