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美軍空襲敘土邊境城鎮(zhèn)科巴尼的IS目標
參考消息網2月17日報道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2月10日刊登麻省理工學院福特 國際政治學教授、安全研究項目負責人巴里·波森寫的一篇文章,題為《只要干脆說不:美國應該避免這些戰(zhàn)爭》,副題為《美國兩黨的外交政策當局似乎只知道發(fā)動戰(zhàn)爭。沒有一場是有好結局的》,全文編譯如下:
批評美國外交政策的人經常抱怨說,總統(tǒng)無任何戰(zhàn)略而言。他們通常的意思是說,這位總統(tǒng)的戰(zhàn)略對他們贊成的海外計劃給予優(yōu)先考慮的程度不夠。檢討一下這位總統(tǒng)的批評者們現在腦海中有多少個計劃是有用的活動,這些計劃需要美國投入巨大軍力,如遭到失敗,甚至要冒需要投入更大兵力的風險。一次同時嘗試所有這些計劃將會違背一個基本的戰(zhàn)略原則——集中力量。
在歐洲和中東之間,外交政策當局的重要成員(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現在都支持5大軍事計劃——在烏克蘭、伊朗、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備選方案還有遏制中國)。有些人,如來自亞利桑那州的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支持所有這5項計劃。另有一些人只狂熱地大談其中一兩項計劃,但并沒有建議限制其他的計劃。如果美國總統(tǒng)接受了這些杰出人士的意見,那么他將會使外交政策不再成為“合眾國的盾牌”,而成了它的目的。所有的國內問題都將落到坐冷板凳的命運。讓我們來審議一下這些政策的代價、風險和成功的可能性。
軍事援助烏克蘭
或許危險最大的政策是由一批強勢的自由派大西洋主義者(所有占據外交和國防決策高位的資深人士)提出的,他們要求美國每年向烏克蘭提供價值10億美元的軍事裝備,以挫敗俄羅斯的入侵。在聽證會上作證時,候任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對這一動議表示贊成。
這一努力的目的是要增加俄羅斯支持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的分裂主義分子所要付出的代價,由此產生某種未特別指明的令人滿意的結果。這些倡導者們沒有明確陳述美國在這場沖突中的戰(zhàn)略利益,因為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這樣的戰(zhàn)略利益。俄羅斯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衰退中的中等強國,從經濟上講,它比歐洲任何中等強國都要弱,而靠這兩個州改變其衰退軌跡幾乎根本是不可能的。這場戰(zhàn)斗的結果對美國安全也不構成任何影響。但是俄羅斯顯然認為其在那里有著重要的戰(zhàn)略利益。俄羅斯要比烏克蘭強大得多。眼下需要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俄羅斯像它看上去的那樣態(tài)度堅定,那么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可能對結果產生很大影響嗎?答案或許是不會。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俄羅斯沒有被得到美援卻戰(zhàn)力提升不大的烏克蘭軍隊所嚇倒,這些專家又會給美國提出怎樣的建議?他們愿意接受美國武器援助明顯遭到失敗這一事實嗎?抑或他們的計劃是讓沖突升級?鑒于這場賭注并無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這場與擁有核武的俄羅斯的沖突升級果真符合美國利益嗎?
空襲伊朗核設施
第二項計劃是結束伊朗核計劃的努力。美國與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和德國組成集團,這個集團正努力通過談判與伊朗達成協(xié)議,以使伊朗核計劃得到嚴密監(jiān)控,大幅縮小其規(guī)模,并拖延伊朗從作出決定到實際擁有核武器的時間。經濟制裁和油價暴跌或許對使伊朗回到談判桌前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對國會的某些人、專家群體及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而言,這還不夠。他們似乎更愿看到美國總統(tǒng)被剝奪了誘使伊朗合作所需的“胡蘿卜”。因此,要是反對外交努力的人得逞會出現怎樣的情況?這些批評者腦海里的確浮現著一個好的結局;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厲的制裁終將迫使伊朗就范。但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如果美國國會被證明是同伊朗達成協(xié)議的障礙,那么其他國家可能會放棄現有制裁機制。當這一切發(fā)生時,剩下的就只有一種方案了——美國采取軍事行動摧毀伊朗核設施。而伊朗對此不進行報復似乎是不太可能的。看來更可能出現的是一輪打擊與反擊的惡性循環(huán),而對美軍而言,這恐怕會是一場沒有底線與期限的戰(zhàn)爭。
進攻“伊斯蘭國”
“伊斯蘭國”在兩國內戰(zhàn)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確立了邪惡、宗教狂熱和野心的新標準。力主遏制這一威脅的觀點是有道理的,毗鄰國家開始認識到它們也有必要這樣做。美國應該愿意給予幫助,但是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美國太多的參與將意味當地太少的行動,并將給我們敵人的宣傳工具太多可利用的口實。
美國不應該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處于“攻勢”。相反,我們應該幫助他國來遏制“伊斯蘭國”的威脅,等待這些狂熱分子犯下進一步導致他們受到該地區(qū)摒棄的錯誤,而他們目前正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雖然“伊斯蘭國”對待被俘人員殘暴恐怖,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奧巴馬總統(tǒng)的直覺是正確的,那就是加強防御,等待時機。
當然,另外一些人希望采取更多行動。一些人主張美國深入參與伊拉克國內政治以引導什葉派和遜尼派實現大和解。局外人不可能駕馭起這樣一個巨大的政治和社會變革,對此我們已經嘗試過,并遭到失敗。再度嘗試只會使美國糾結于它無法兌現的承諾之中,難以脫身。如果我們幫助什葉派政府發(fā)動進攻,收復被“伊斯蘭國”奪取的以遜尼派居民為主的地區(qū),那么我們將會促成報復性殺戮卷土重來,這顯然對我們不利。
拿巴沙爾政權開刀
我們對敘利亞提出了更為野心勃勃的計劃。在那里我們被告之,美國必須同時組織起針對巴沙爾政權、“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分支(如救國陣線)的戰(zhàn)爭。這一努力的熱情支持者們似乎認為,我們可以培訓和武裝起足夠多的溫和遜尼派抵抗者,或許在西方空中力量的支持下,與所有來犯者展開較量。宣講這樣的觀點就等于是承認了它的荒謬性。無論是巴沙爾政權還是挑戰(zhàn)其政權的激進分子都有成千上萬士氣高漲、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戰(zhàn)士在投入戰(zhàn)斗。而我們在其他國家基本沒有設立訓練營,在這種情況下,組建起一支擁有不相上下作戰(zhàn)能力的軍隊根本就是說不通的。這場在3條戰(zhàn)線上展開的戰(zhàn)爭只會有一種結束的方法——美國直接向敘利亞投入數萬地面部隊。
武力支撐阿富汗
最后是阿富汗,這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戰(zhàn)爭。美國總統(tǒng)承諾要負責任地結束這場戰(zhàn)爭,但是阿富汗安全部隊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講還是從能力上講都不足以靠自身的力量來保衛(wèi)這個國家,并且沒有制定任何可信的計劃來彌補它們的不足。阿富汗的腐敗現在臭名昭著,現政府由兩個政治陣營構成,它們所以能夠分享權力主要是迫于美國的壓力。
雖然美國軍隊不再肩負起進攻性作戰(zhàn)行動的巨大負擔,但美軍希望在阿富汗保留一支規(guī)模相當大的軍隊,以便向阿富汗人提供培訓、后勤、情報和遠程火力的支持。在伊拉克的經驗讓美國高級軍官對阿富汗人管理自己的國家和打贏內戰(zhàn)心有余悸。美國曾認為伊拉克軍隊受培訓后,已達到擁有基本能力的水平,結果后者卻在第一次面臨重壓時瞬間分崩離析。因此,難道還有理由認為1萬美國人就能永遠支撐阿富汗政府嗎,或者說當地人會允許他們永遠待下去嗎?
美國外交和安全決策層似乎只知道如何出臺新計劃,他們指望依靠美國軍力就能產生好的結果,甚至在當地政治似乎非常抵制我們努力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敵對軍事力量已被證明很頑強,其對傷亡不那么在乎。雖然他們缺乏我們的熟練專業(yè)人員的技戰(zhàn)術優(yōu)勢,但是他們非常小心,且足夠聰明,以免招致更多的傷亡和損失,更何況他們還占據了在自己家門口進行戰(zhàn)斗的優(yōu)勢。美國自蘇聯(lián)崩潰以來,幾乎一直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但是在我們戰(zhàn)斗過的任何地方,我們都不能聲稱獲得了令人滿意的圓滿結局。公民們應該問2個問題。首先,對每項計劃中倡導者認為能夠真正帶來成功的擬定的軍事和政治戰(zhàn)略究竟是什么?第二,鑒于資源缺乏,這些計劃中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可以等一等的?(編譯/郭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