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8月26日,德國雜志《明鏡》封面上,一個黃色面孔的人從幕后向外窺探,封面故事標題頗為搶眼:“黃色間諜”。報道指責在德國發(fā)生的越來越多的工業(yè)間諜活動與中國有關。而同一天恰逢德國總理默克爾出訪中國。
11月29日下午,在外交部舉行的例行記者會上,發(fā)言人劉建超指出,德國聯邦某部門官員捕風捉影,一再對中國政府和中國在德人員進行無端指責。 中方要求德國相關官員停止一再損害中國形象和中德關系以及中德兩國人民感情的惡劣做法。
據《世界新聞報》駐德特約記者了解,德國一些官員和部分媒體此前就一直在誣稱中國在德華人是間諜,而最近《明鏡》周刊則把這一反華浪潮推向了高峰。
華人控告《明鏡》周刊
2007年8月底,正值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之際,德國《明鏡》周刊第35期刊登了以“黃色間諜”為題的封面文章。該文長達14頁,聳人聽聞的標題和不實的數據充斥全文。
該報道指出,德國聯邦總理府和外交部等部門的電腦自今年5月起發(fā)現,來自中國的木馬程序夾帶在Word和Powerpoint的檔案內,企圖竊取機密,而幕后黑手來自人民解放軍的情報單位。報道還說,德國官方從此展開大規(guī)模信息安全行動,成功阻止容量160GB的檔案外泄到中國。同時,該報道還誹謗和誣蔑2.7萬中國留學生、學者為間諜,其中包括商人、科學家和工程師。
在《明鏡》周刊的策動下,德國電視臺、電臺,甚至街頭小報聞風而起,對中國進行攻擊。德國最大的街頭小報《圖片報》胡言,長期以來,中國人在暗地里進行戰(zhàn)略數據作戰(zhàn),電子武器成了這個大國的魔杖。
據《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了解,《明鏡》周刊作為德國最著名的媒體之一,每周發(fā)行量達110萬冊。但近兩年來,該刊有關中國的報道頻頻跟“間諜”、“劣質”、“盜版”等同起來。一位華人學者對記者說,中國已成為《明鏡》周刊幾個固定的敵人之一(另外還有俄羅斯、波蘭等)。對此,在德華人忍無可忍,于10月底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并建立了網上論壇進行專題討論。11月10日,150多名中國學生及在德華人前往位于漢堡的《明鏡》周刊總部大樓,舉行示威活動,并遞交了抗議書,要求該刊在11月1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周刊上刊登道歉聲明。
然而《明鏡》周刊對此不予理睬。于是11月23日,中國留德學者學生團體聯合會的代表向漢堡檢察院提出刑事控告和刑事處罰申請。
漢堡檢察院新聞發(fā)言人告訴記者,他們將對此進行調查。調查將持續(xù)3到6個月。不過,《明鏡》周刊主編奧斯特聲稱,周刊不允許外人干涉報道內容。其新聞發(fā)言人認為,華人勝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情報部門肆意捏造
據《世界新聞報》特約記者了解,自華人控告《明鏡》周刊后,德國媒體對有關“中國間諜”的報道已變得小心翼翼,而且鮮有報道,這無疑給了“中國間諜說”的“始作俑者”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一個沉重的打擊。于是,該局反間諜部主任布克哈德·艾文故伎重演,他日前對德新社說,在德國從事間諜活動的主要國家是俄羅斯和中國。
艾文說:“中國情報機構經常與研究機構或企業(yè)的中國科學家或實習人員合作。”他還說,他們經常偽裝成外交官或記者,最感興趣的目標是聯邦議員以及一些政治性基金會。
而該局副局長倫貝格稱,為了趕上西方國家,中國需要“大規(guī)模高科技轉移”,于是在全球密集搜集政治、軍事、企業(yè)戰(zhàn)略與科學資訊。
據了解,設在科隆的聯邦憲法保衛(wèi)局隸屬于德國聯邦內政部,其職責一是收集并分析有關極端行為和危害治安行為的情報,二是進行反間諜活動。該局近兩年已多次炮制“中國間諜論”。去年4月,該局在《焦點》周刊公布了一則關于中國駐德國使館充斥著“間諜”的消息,接著又于年初杜撰所謂的“中國間諜年度報告”及后來的“中國黑客攻擊總理府”事件。
影響華人的正常生活
盡管《明鏡》周刊和憲法保衛(wèi)局的論調不堪一擊,但由于其在德國具有較大影響,加上大部分德國民眾對中國缺乏了解,這種失實的宣傳嚴重影響了在德華人聲譽,對廣大旅德華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諸多困擾。
華商張先生說,他到一家德國企業(yè)談獨家代理之事,他們見他拿出帶攝像的手機放到桌子上,便開玩笑說,這個不是用來偷拍他們的產品的吧,張先生感覺受到了莫大的侮辱。這家企業(yè)還表示,他們不會將生產放到中國,因為看了《明鏡》周刊的報道。
《明鏡》周刊的間諜論說,也在各國引發(fā)了新一輪的中國黑客威脅論,像美國、英國、法國、印度、新西蘭等都出現了呼應和放大。這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負面影響。留學生林惠說,德國一邊帶著大批的商人到中國要訂單簽項目,一邊通過一些媒體惡意攻擊中國,這是什么外交政策?
不過,德國一些媒體和有識之士對“中國間諜”之說不以為然!赌系乱庵緢蟆氛J為,這對中國人很不公平!峨娔X》雜志的副總編庫里說,情報部門通過互聯網收集情報,已是眾所周知的事,為何單單指控中國?
德國經濟界也為中國叫屈。德國聯邦工業(yè)聯合會主席于爾根·圖曼說:“我們不能說中國對任何事情都應負責。”一位商人引用德國諺語說:“任你狗兒在旁怎么叫,我們商隊還是向前跑!
西方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德國電視二臺前幾天的民意調查表明,對下屬單位指責華人為間諜不聞不問的默克爾總理,目前人氣大跌。很多民眾對電視臺表示,對華關系下降,主要責任在默克爾所在的聯盟黨。
德國東亞研究所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曼教授認為,《明鏡》周刊派駐中國的德國記者都不太懂中文,而西方民主制度造成的先天不足,讓他們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這是違反西方本身的新聞理論和新聞原則的。
另外,桑德曼認為,《明鏡》周刊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情緒,如擔心中國經濟趕超德國,一些人甚至片面地認為生活質量下降、失業(yè)都跟中國有關。這些報道直接影響德國對華政策的制定,西方媒體和一些情報部門應該進行深刻反思。(沈沉)
誰在破壞中德關系
2007年8月距默克爾訪華結束僅過了1個月,她就在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喇嘛。10月下旬,她出訪印度,在新德里大力推廣其“價值觀外交”,并將矛頭指向中國。而在出訪印度前,默克爾主導并批準了執(zhí)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通過的亞洲政策綱領文件,明確指出中國是未來潛在的競爭對手。
面對來自大聯合政府中社民黨的批評和工商界的指責,默克爾不但沒有悔意,而且還進行了強硬回擊。那么,默克爾為什么要一條道走到黑呢?
首先,默克爾上臺后致力于緩和歐美關系,主動向美國示好。這除了西方共有的價值觀外,還因為美國是歐洲第一大貿易伙伴,軍事上仍是歐洲的助手。
其次,歐盟近年來在市場、能源、國際戰(zhàn)略等方面,越來越感受到來自中國的存在。盡管歐盟不會一再“唱衰”中國,但德國國內輿論的變化導致默克爾采取了非理性的措施。一些媒體認為默克爾上世紀80年代末曾是東德民主運動的積極分子,因此在人權和民主等價值觀上更為激進。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政治人物的影響力,但一般來說,領導人的個人作用在西方國家從來都是讓位于民意的。因此,默克爾政策變化的動力之一來自于德國媒體和民眾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和錯誤認識。(沈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