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8日,民間人士紀永元在陽關遺址漢代烽燧以北800米處荒灘上建造的陽關博物館正式開館,但館藏文物稀少,令紀永元深感遺憾。從2003年秋天開始,紀永元歷時3年收購、征集到流散于民間的2800多件文物,豐富了陽關博物館乃至敦煌館藏文物的擁有量,也提升了陽關博物館在全國文博界的地位。
據(jù)悉,這些文物中不乏國家一、二級保護文物。
最大缺憾館藏文物稀少
陽關位于敦煌市西南方70公里處的敦煌市南湖鄉(xiāng)境內(nèi),始建于西漢漢武帝在河西“列四郡、據(jù)兩關”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曾經(jīng)的陽關憑水而隘,據(jù)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遙相呼應,是漢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地區(qū)的重要門戶。
1999年,民間人士紀永元先生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在陽關遺址漢代烽燧以北800米處的荒灘上開始籌建陽關博物館。2003年8月28日,占地10萬平方米的陽關博物館正式開館。這家由民營資本興建,集保護、研究、博物、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現(xiàn)代化新型博物館,以“挖掘古文化、建設新文化”為宗旨,運用建筑、雕塑、壁畫等各種藝術手段,集中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兩關長城和中國西北地區(qū)的歷史風貌與文化特色,以提高人們對絲路文化、敦煌文化、兩關長城軍事文化和邊塞民族文化的認識。然而,作為一家新型博物館,雖然具備了良好的硬件設施和科學管理理念,但由于館藏文物稀少,成了紀永元最大的遺憾。
三載努力征集文物2800件
館藏文物稀少,讓氣勢恢弘的陽關博物館失色不少,紀永元為此心急如焚。2003年,紀永元產(chǎn)生了收集兩關(玉門關、陽關)、漢長城文物的想法。當年秋天,紀永元先生得到一條線索:一位在甘肅生活過多年的山東老人收藏了大量文物。紀永元很快與這位老人見了面。老人手上收藏的文物數(shù)量之多、種類之全、年代之久出乎紀永元的預料。
在隨后的3年中,紀永元一直在努力征集文物,一方面重點與那位山東老人進行洽談,一方面在當?shù)孛耖g征集。2004年初,他邀請文物專家對山東老人的那批文物進行了詳細的鑒定和清理,鑒定結果不出紀館長所料,這些文物材質多樣、內(nèi)容豐富,與敦煌文化、絲路文化及西北游牧民族文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極具收藏和研究價值。2005年,在省文物局和敦煌市有關部門及有關人士的協(xié)調和資金支持下,紀永元從山東老人手里成功收購了那批文物,紀永元的夙愿實現(xiàn)了。
截至2006年底,紀永元從民間征集到與敦煌文化、兩關文化、長城文化、絲路文化有關的各種文物2800多件,并逐一考證、清理,在陽關博物館陳列,使它們得到有效的保護,發(fā)揮了研究和觀賞等價值。
經(jīng)初步鑒定,這批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國家一級文物,大部分屬于國家二、三級文物。一件西周早期的戈形鉞,形狀獨特,屬國內(nèi)首次發(fā)現(xiàn)。一些專家認為,這批文物的征集,豐富了陽關博物館乃至敦煌館藏文物的擁有量,提升了陽關博物館在全國文博界的地位,對研究絲路文化、敦煌文化及兩關文化、長城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