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元安接受本報記者采訪)
改革開放前,地處西北內陸的天水市秦安縣由于人多地少、常年干旱少雨,村民生活困難。改革開放后,大批的秦安人為了生存,挑起擔子過上了走村串戶半農半商的生活,在若干年的貨郎擔經商歲月中,他們的足跡遍布甘肅、青海、寧夏、銀川、西藏、陜西、四川等地。隨著歷史的變遷,近些年來,經濟轉型后的前貨郞們由行走商轉為坐地商,既而演繹了一段段建市場、促商貿、擴規(guī)模、興 產業(yè)的創(chuàng)業(yè)傳奇。
秦安貨郞擔變遷史:演繹一段歷史,一段傳承

(年老后,劉元安守住這間小鋪,就如同守住那段歲月。)
1、改革開放后,貨郞擔經歷了由偷偷摸摸經商到公開擺攤設點經營模式的重大轉變,劉元安在28歲那年也掙到了人生第一個1000元。
7月3日,因連日雨天,秦安縣興豐鎮(zhèn)大小村落在濃霧的籠罩下若隱若現。興豐村主街北面的一間小活動板房中,一摞子秦安鍋盔和幾個油酥花饃用塑料紙罩著,年近七旬的劉元安拖著一雙手工編織的拖鞋,用雞毛撣子拭著貨架上七零八碎的日用小品。于他而言,與其說照看這間小鋪賺取油鹽錢,還不如說是難以割舍曾經從事貨郞擔時的一種記憶、一種情結。在他看來,守住小鋪,如同守住了那段歲月。
1970年,時年18歲的劉元安屢屢看到四個弟弟因挨餓哭喊時父母有心無力的落寞眼神,同樣食不果腹的自己決定趁臘月交正月的20多天農閑時間,出去“轉轉”,好為家里減輕負擔。
“轉轉”,是出門時一手提面袋、一手拎破舊手提包的劉元安當時掩人耳目的一句話。他一路翻山越嶺步行至秦安縣云山梁,然后花0.55 元坐汽車趕到麥積區(qū)南河川后,再花 0.20元買一站路的火車票扒上火車,一路“賴”到西寧。
“那時候不允許走村串戶做買賣,為了不引起別人注意,我只好把幾十元錢成本置辦的針頭線腦,日用小百貨放在兩個包里,偷偷摸摸去買賣。遇上管得相對松泛的地方,則在小樹林里折一截樹棍將兩個包挑上,走村串戶!眲⒃不貞浧鹱约菏状螐氖仑涏O擔的經歷,至今記憶猶新。就這樣,冬天農閑月余“轉”下來,劉元安給家里掙回百十元。從此以后,每年進入臘月,他都會去青海跑點小營生以貼補家用,玉樹、都蘭、格爾木等地,都留下他做行走商時的足跡。
改革開放后,劉元安的“地下買賣”終于見到天日。有了前幾年的經商經驗,他開始不甘于在家務農,于是將自己外出經商時間由過年時間延伸至全年,走的路子越來越寬,手頭的錢也越掙越多。
1980年,劉元安跳出青海圈子,開始將眼光瞄向西藏市場。來到那曲的第二天,因不明那里的市場開放程度,他主動到當地工商局去詢問政策,沒成想工商局給他開了一張可以擺攤一周的條子,他頓時喜出望外。因生意紅火,他在那里提心吊膽擺了20天,東西賣得也差不多了,賺的錢他除了花175元給家里買了個“飛人”牌縫紉機外,還有1000元盈余;氐郊液,當他把這筆錢交給年至六旬的老父親時,老人顫抖著雙手數了又數,高興壞了。在那以前,他和父親均沒有見過那么多錢。
“用腳板丈量大地,用肩膀挑起日月。”這是早些年掛在秦安貨郞擔嘴頭的一句話,也是劉元安等昔日走村串戶的貨郞擔們在行走經商時的真實寫照。劉元安的經商路子,拉開了興豐鎮(zhèn)貨郞擔進藏經商的序幕。四十年過去了,再回首這段往事時,他也如當年的父親一樣衰老了,有時半夜醒來,他覺得自己以前為了不再受窮走了很遠,可埋藏在心底的永遠是對家的一份依戀和對貨郞擔經歷的一種不舍。
2、改革開放后,一批批秦安人用一根扁擔挑出了一個個大市場,演繹了一段段創(chuàng)業(yè)傳奇。
1980年元月的一天,是秦安縣貨郞擔們由行走商轉變?yōu)樽厣痰闹匾兆印?h城南下關出現了13個由“貨郎擔”私人經營的小百貨地攤,當年成交14萬元,人均過萬。這是由秦安“貨郎擔”演變而來的第一批小商品攤位。與此同時,“貨郎擔”們也拉啟了秦安小商品市場創(chuàng)立起步的帷幕。
自那以后,秦安“貨郎”們經營的小商品攤位在不斷地擴大。經過一年發(fā)展,“貨郎擔”地攤由起初的13戶擴增至1981年的38戶、63人,年成交額也由第一年的14萬元發(fā)展至40萬元;到了1982年,則猛增至63戶,157人,成交額突破100萬元。
1982年底,秦安縣委、縣政府看到了小商品地攤的經商潮流中蘊藏著的巨大經濟動力,于是果斷地做出開放城鄉(xiāng)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鼓勵農民經商,長途販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各鄉(xiāng)鎮(zhèn)的農民紛紛加入到這支“貨郎”經商的隊伍中來,最初的小商品攤位已經轉型至小商品市場,昔日寬闊的縣城南下關,開始變得水泄不通。不久之后,小商品攤位市場搬遷到環(huán)城路。1986年,縣城環(huán)城路已經擁有672戶,1680人經營小商品地攤,交易額達985萬元。然而,不斷壯大的經商隊伍讓環(huán)城路也容納不下了,小商品市場再次搬遷至縣城西橋頭,千余攤位,隨即爆滿。
1986年冬,秦安縣開始走上“以商促工,以工補農”路子,秦安小商品市場應運而生。2010年,秦安小商品市場異地重建,一座嶄新的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開工建設。2015年,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被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工業(yè)和信息化委員會認定為省級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孵化示范基地。
3、承載貨郞擔創(chuàng)業(yè)夢想的秦安小商品市場,如今也發(fā)展成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省級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孵化示范基地
一業(yè)崛起百業(yè)興。當新世紀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在秦安小商品市場蓬勃發(fā)展的商業(yè)大潮中,涌現出了一大批農民企業(yè)家、農民致富帶頭人,初步建立了獨具特色的輕工業(yè)產業(yè)、林果產業(yè)等縣域經濟的支撐體系,輕紡織業(yè)、制筆業(yè)、塑料、中藥材、農產品加工等行業(yè)不斷興起,有些從小商品市場走出來的商人投入了房地產、農產品電商、文化旅游、金融證券等新興的產業(yè),并取得了良好的業(yè)績。同時,秦安小商品市場輻射面覆蓋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和中亞等國,一些經濟實力較強的個體戶在蘭州、西寧、烏魯木齊、拉薩等設立分店,西北各地均有從秦安小商品市場走出來的商人,還有人走出國門。2000年,在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有30多戶秦安經營大戶,在各邊境口岸有800多戶秦安商人。
秦安人用一根扁擔挑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大道,挑出了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也挑出了聞名全國的秦安小商品市場。自1986年秦安小商品市場初具規(guī)模到現在,小商品市場一直在全縣商貿流通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并由此使商貿流通業(yè)成為全縣四大支柱產業(yè)之一,市場、資金、人才優(yōu)勢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秦安小商品市場的發(fā)展承載了一大批貨郞擔創(chuàng)業(yè)的夢想,也加快了農村經濟商品化、市場化前進的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如今,秦安小商品市場又迎來重大發(fā)展機遇,在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省級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孵化示范基地建設上,小商品市場成為縣內外有思想的年輕人追逐夢想的大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