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4月9日電(記者譚飛、張玉潔)一塊一米見方的絲毯售價大多上萬元,但企業(yè)仍面臨生存窘境。傳承光大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路在何方,成為困擾在劉靜波心頭的一片陰云。
今年55歲的劉靜波是甘肅省天水市新天絲毯有限公司副總經(jīng)理,也是國家級“非遺”天水絲毯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中國是絲綢的故鄉(xiāng),以絲織毯歷史悠久。早在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曾在《紅線毯》中,以“一丈毯,千兩絲”來形容絲毯的華貴。

(織工正在編織絲毯。 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編織絲毯卻非易事,需設計、捯線、雕刻等20多道純手工工序。在編織車間,織毯工劉小英正端坐編織。6股絲線在3200根底線上飛速穿梭,讓人目不暇接。但要織出高度不足1毫米的一行,仍需1小時!耙粡8米見方的絲毯,得兩個人織一年!彼f。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天水絲毯主要出口,生意興隆。而現(xiàn)在,全廠60余人,45歲的劉小英竟成了最年輕的織工!澳膫年輕人愿意每天靜坐8小時,一個月拿一兩千塊錢?”她說。
不僅是絲毯,雕漆、磚雕等“非遺”普遍面臨重重困難:手藝人越來越少、越來越老;原料難題、市場困境無一不艱。
在“非遺”普遍面臨“人去藝亡”困境的同時,另一個“中國風”濃郁的高端市場正在迅速發(fā)育。

(佛教主題絲毯作品。 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每年奢侈品品牌的新春秀場,“!弊、刺繡、龍虎圖案、十二生肖、竹制手柄、“中國紅”色彩等頻頻亮相。原先只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開設門店的品牌,開始向成都、武漢等二線城市乃至一些三線城市延伸。
奢侈品在中國繁榮的背后,是中國蓬勃增長的消費需求。麥肯錫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消費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
對面臨傳承困境的“非遺”來說,發(fā)揚中式審美和精湛技藝,叩響奢侈品之門,是一條可以嘗試的新路。
“消費者對工業(yè)化和批量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有了審美疲勞。有‘手的溫度’、高情感附加值的產(chǎn)品正受到熱捧!碧焖畮煼秾W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劉洋說。
目前,一些“非遺”已試水奢侈品之路。四川省的國家級“非遺”瓷胎竹編與奢侈品品牌愛馬仕合作,一對小杯子就能買到四五千元。良好的市場反饋,也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非遺”傳承中來。
劉靜波說,近十年的市場反饋顯示,絲毯這項傳統(tǒng)技藝應走高附加值的高端定制路線!艾F(xiàn)在產(chǎn)品大多是客戶定制的孤品,如為寺廟定制佛像、為大企業(yè)定制裝飾畫等。”

(劉靜波展示絲毯作品。 新華社記者陳斌攝)
但對一些“非遺”來說,奢侈品化仍前路漫漫。設計師們苦思冥想,試圖以更好的設計來吸引年輕消費者。
“我更喜歡傳統(tǒng)的宮廷毯。但要面向年輕人的市場,就得多些現(xiàn)代設計,如多做風情畫!苯z毯設計師、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利珍說,從地毯到掛毯的轉(zhuǎn)變,意味著藝術性大大提升。
為提升設計水平,去年王利珍前往敦煌、景德鎮(zhèn)、北京等地考察學習6個月;貋砗,她開始設計一組主題絲毯,藍本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點天水麥積山石窟的飛天。
“我們要做藝術品,而不是普通產(chǎn)品!备拭C省工藝美術大師、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家具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jīng)理張曉軍說,除企業(yè)加強研發(fā)外,他們還與中央美術學院等高校加強交流,試圖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來彌補設計短板,提升產(chǎn)品水準。

(王利珍向中國著名藝術設計師常沙娜取經(jīng)。新華社發(fā)圖片由被訪者提供。)
在天水當?shù),一些高校也試圖通過科研讓古老的“非遺”技藝更現(xiàn)代、更科學。在天水師范學院,已有專門的漆藝實驗室、綜合材料實驗室、絲網(wǎng)印刷實驗室等,組建了人才隊伍。
天水師范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康小花說,“非遺”需要進一步闡釋中國藝術的魅力,也要注意避免中式材料、中式裝飾與西式結(jié)構(gòu)的生硬拼接。
(天水在線編輯:付麗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