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羲皇故里” 打造華人故鄉(xiāng)
——改革開放30年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設紀實(一)
□劉越高 惠富強/文周文濤/圖

改革開放前,或者說是80年代以前,當你向外地人提起天水時,許多當代人的表情都顯得很惘然。不管你如何向他們背誦范長江對天水的溢美之詞、夸耀天水悠久的歷史、或描述麥積山石窟的壯美,都無法改變天水在他們心中業(yè)已形成的既定影象。甚至很多人片面地認為,由于你地處大西北,那肯定是個十分荒涼之地。然而就在那時,熟知并心儀古城天水的人還是大有人在,只是,那是一種徹徹底底的文化生態(tài)上的熟知心儀。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陳橋驛在為天水知名學者劉雁翔的《伏羲廟志》所作的序言中這樣寫道:
天水是我年輕時代就向往的地方,當時正是烽火連天,哀鴻遍野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我的向往,無非是盡量從歷史典籍和當時媒體有關西北的報道中尋取一鱗半爪而已,這個名城名地,對我來說是“溯洄從之,道阻且長”。上世紀80年代以后,曾有兩次幾乎可以一償夙愿的機會,卻又失之交臂。人事變遷確實不可逆料,20世紀不能完成的遐想,在新的世紀之初,竟驟然如愿以償。2001年夏,承天水市人民政府之邀,我們夫婦訪問了這座仰慕已久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游覽了素聞其名的麥積山等勝跡,而且還參與了羲皇祭奠,還攀登了卦臺山。目覽名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構筑,左顧右盼,應接不暇,令人心為之豁,神為之移。
陳老對天水可謂知之深念之切,從相知到相見,中間竟隔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雨歷程。陳老與天水的緣分及結果,深刻反映了天水從封閉到開放所經歷的巨大變革。改革開放以來,天水市委、市政府歷屆領導班子,在狠抓經濟建設的同時,深入挖掘天水豐富的文化寶藏,開展了以伏羲文化建設為龍頭的一系列特色文化建設行動,天水在全國乃至國際上的知名度與日俱增?梢韵胂,如果沒有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沒有改革開放以來天水人民前赴后繼的文化振興熱情,陳老及許多文人學者對天水的心儀恐怕只能永久地停留在純文化生態(tài)的層面上。
改革開放以來,先后到天水視察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鄧小平、江澤民、胡耀邦、喬石、朱镕基、鄧力群、鄒家華、費孝通、許嘉璐、王光英、李鐵映、賀國強、陳慕華、任建新、張思卿、楊汝岱、毛致用等。1992年,江澤民視察天水時欣然題詞“羲皇故里”。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臨視察,不但給天水的經濟建設以有力的支持和指導,同時也堅定了天水人民建設特色文化大市的信念。

滄桑歲月孕育璀璨的文化寶藏
中國歷史名城天水——古成紀,在中國地理版圖上,地處祖國的內陸腹地,雄居甘肅東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與隴南山地的過渡地帶,橫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0℃左右,年降水量在450—600毫米。范長江在《中國的西北角》中說:“甘肅人說到天水,就等于江浙人說蘇杭一樣,以為是風景優(yōu)美,生產富饒,人物秀麗的地方!绷碓幸黄}為《神話的土地萬物花開》的散文這樣描寫過天水的氣候和地理條件:“是暖溫帶半濕潤氣候造就了這神秘美麗的一方水土。北部的隴中黃土高原山地、南部的南秦嶺山地、東北部的隴山山地構成了她天然的屏障,為她遮擋著北方的嚴寒和南方的溽熱。她是造化物的神秀,是天地最為摯愛的女兒,她秉承了父親河的豪放和灑脫,同時又承傳了母親河的溫柔與美麗,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她的經濟文化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溫暖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她成為人類早期繁衍生息的棲居地;在文化版圖上,她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由于土壤肥沃,生產發(fā)達,商貿繁榮,生活富庶,加之東鄰寶雞,南接隴南,直通巴蜀,襟帶省會,北毗平涼,綰轂寧夏,歷來為隴東南軍事、交通要沖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水作為古絲綢之路經濟文化傳播的重要通道,“當關隴之會,介雍梁之間”,是聯(lián)結西北與中原及西南地區(qū)的樞紐,“過隴坂”、“發(fā)秦州”是古代商客、文人和使者筆下形容天水交通位置最頻繁、最耀眼的詞匯。
天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脊虐l(fā)現(xiàn),舊石器時代就有早期人類在天水生存活動,武山人頭骨化石據考證距今已有38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在這里的活動更加頻繁,已發(fā)掘出土的比較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秦安大地灣、西山坪、樊家成、柴家坪、馬跑泉、張羅、渭水峪、禮辛鎮(zhèn)、毛家坪、西旱坪、觀兒下、種谷臺等文化遺址多達百處。其中大地灣遺址總面積27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米至2米,已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大地灣遺址的發(fā)掘證明,早在距今約8300至4900年間,早期人類就在這里生產生活。遺址陶器上的彩繪和記事符號,是研究我國彩陶和文字起源的重要資料。碳化谷子和油菜籽,可以推斷清水河谷是我國最早的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地之一。大地灣文化遺存比仰韶文化早近兩千年,為我國發(fā)現(xiàn)最西端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發(fā)掘規(guī)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在全國罕見。大地灣遺址榮列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第12名,成為光耀中華、震驚世界的重大發(fā)現(xiàn)。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溯本求源,中華龍最早源于我國的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史載“伏羲龍身,女媧蛇軀”,史料記載,伏羲女媧均生于古成紀,即今天水。關于伏羲、女媧的誕生地問題,從《史記》、《資治通鑒》及許多史料開始到今人的考據,早有定論,于此不再繁述。天水市內現(xiàn)有一座元代始建、明代重修的全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祭奠伏羲的伏羲廟。古代“隴”、“龍”相通,在天水,以龍、隴命名的山川地名眾多,并自古沿用至今。伏羲是中華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以伏羲時代為標志,中華民族擺脫了洪荒時代的蒙昧,探索發(fā)明了新的生產手段和生活方式。畫八卦、造年歷、結網罟、取火種、始熟食、養(yǎng)牲畜、嘗百藥、興嫁娶、造書契、制琴瑟、作樂章……為中華民族早期的文明和興旺發(fā)達奠定了根基。
天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秦王朝的發(fā)展、壯大、崛起之地。殷商中后期,秦人西遷,“在西戎,保西陲”。周孝王時,周王朝冊封在汧、渭之間養(yǎng)馬有功的秦先祖嬴非子為附庸,在秦地建邑號,號嬴秦。至公元前762年,秦文公舉族遷移關中,秦人在天水生活了三百余年。
天水,素有“隴右門戶”、“甘肅東大門”之稱,軍事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三國時期,曾是魏蜀極力爭奪的軍事要沖,戰(zhàn)事頻仍。諸葛亮六出祁山,痛失街亭,大戰(zhàn)天水關,智收姜維、木門伏射、火攻司馬懿以及空城退兵、木牛流馬運糧、鹵城刈麥、九伐中原等著名戰(zhàn)役和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在天水留下了眾多的三國古戰(zhàn)場和軼聞典故,是當今研究發(fā)掘三國文化的重要地區(qū)。
天水,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的第一重鎮(zhèn)”。絲綢之路從西漢開通至唐朝興盛,不僅繁榮了東西方商貿交易,同時也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顿Y治通鑒》載,唐玄宗時,“自安運門(長安西北第一門)西盡唐境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以天水為中心的隴右地區(qū)不僅是當時天下聞名的商貿繁榮富庶之地,也是佛教東傳的興盛之地,從而形成了聞名中外的麥積山石窟及水簾洞、木梯寺、大像山、華蓋寺等石窟群。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麥積山石窟名列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山勢壯觀陡峻,蔚為雄奇,在國內外石窟群中罕見。佛教泥塑造像尤以南北朝等早期作品之多和雕塑藝術精湛居全國之首而著稱于世,被譽為“東方雕塑館”,與周邊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區(qū),為國家首批公布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之一。世界遺產中心官員評價:麥積山不僅是中國人的遺產,也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天水,風景秀美,人文薈萃,文物遺存豐富,民俗風情獨具風韻。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獨特地理位置,北雄南秀兼?zhèn)涞淖匀伙L貌和豐富的人文景觀,形成了天水風景名勝遍布全市、旅游文化資源豐富的特點。現(xiàn)有261處各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市數(shù)萬件珍貴館藏文物,向人們展示著天水歷史文化的輝煌。天水人杰地靈,在漫漫歷史長河中曾孕育出眾多的著名歷史人物,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膾炙人口的美詩名句。人文始祖伏羲、秦朝先祖嬴非子、漢忠烈將軍紀信、壯侯趙充國、飛將軍李廣、辭賦家趙壹、三國蜀漢大將軍姜維、十六國前秦皇帝苻堅、織錦回文的蘇蕙、唐高祖李淵、布衣宰相權德輿、亂世歌者王仁裕、詩仙李白等歷史名人的傳說,杜甫客居秦州時的光輝詩篇,無不讓人感慨系之,心向往之。伴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演進,形成了天水民間工藝、飲食文化、歌舞雜藝等燦爛多姿、豐富多彩的天水風情與民間藝術。千百年歲月的積淀,鑄就了天水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滄海桑田的變化歷史給天水留下了蔚為壯觀的古跡名勝和眾多的文化寶藏,豐富多彩的文化遺址遺存,映現(xiàn)著隴上明珠獨有的風韻。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國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以及瑰寶遺珍、風景名勝、名人風采、民俗風情、神話傳說,交相輝映,如同一幅縱橫古今的壯美畫卷,折射出天水歷史文化深遠的內涵和經久不衰的魅力。
天水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異常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這是值得全國、全世界珍視的,也是值得天水人引以自豪的。中共天水市委書記張景輝說:“天水人文薈萃,文化古跡眾多,概括地講,有五大文化特征: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秦早期文化、麥積山石窟文化和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前三種文化又是中華本源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三國古戰(zhàn)場文化和麥積山石窟文化的獨特性為國內所僅見。天水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兵家文化、伊斯蘭文化、姓氏文化、民俗文化、絲路文化、古建文化等則是天水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天水文化底蘊深厚,內涵極廣,如何開發(fā)、保護、利用好五大文化,是我們今后建設文化大市的重要突破口。”

眾志成城重建失去的文化家園
多年以來,天水在全國文化版圖上的待遇,和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地位極不相稱,這幾乎成了每個天水人的一塊心病。90年代初,深圳建設了名噪一時的“錦繡中華城”,將全國各地許多名勝古跡微縮其中,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一件盛事,可是在“錦繡中華城”中,中國的四大石窟突然變成了“三大石窟”,就是沒有天水“麥積山石窟”,這件事給長期以來感覺不錯的天水人以極大的刺激。究其原因,除了交通閉塞、經濟欠發(fā)達這些客觀原因外,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水文化大多屬于史前文化或人類社會早期的文化,零星地散落于各種文獻典籍,缺乏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人類童年時期的痕跡也早已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得模糊不清,開發(fā)利用薄弱,對外宣傳更談不上。所以,如何挖掘整理典籍及保護、開發(fā)那些歷史遺存,加強宣傳力度,向世人呈現(xiàn)她原有風貌,使天水文化從生態(tài)意義走向物質化,成了天水文化振興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