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頤武和袁岳在SOHO尚都PK
最近,在博客上看到因為“孔子和章子怡”的報道使得北大張頤武教授心理壓力很大,我雖然沒有與他通上電話,但從他譴責《華西都市報》的博客中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情。與張頤武教授認識多年,對他有一些了解,他是一位熟讀孔夫子經典的教授。記得有一次,我要寫博客,模模糊糊記得孔子對生和死的看法,只記得孔子說生的事情還沒有搞明白,就別問死的事情了。因原話記不清了,就打電話請教張教授,他脫口而出:“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在博客上,孔子和章子怡的討論已經過去了;仡^想想,國人們?yōu)槭裁磿驗檫@篇報道而憤怒,我想這與孔子和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也與孔子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有關。盡管經歷了“砸爛孔家店”、“批林批孔”的群眾運動,但是孔子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并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在孔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是他尊重人,愛人的思想。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殉葬是很普遍的事情,稍有地位的人死的時候總要讓幾十,甚至上百的活人為他殉葬。殉葬的人越多,才越顯示出他的社會地位。而孔子就堅決反對這種拿活人陪葬的做法,他甚至反對拿陶傭做陪葬,因為這種陶傭還是人的樣子,是對人類的不尊重。所以有了“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種對拿陶傭做殉葬的人的詛咒。秦始皇當年秘密大建自己的墳墓,就用了許多陶傭來作陪葬,也就是我們今天在陜西發(fā)現(xiàn)的兵馬俑。秦始皇死后發(fā)生的事情也恰恰印證了那句詛咒:“始作俑者,其無后乎”,讓那些樂于拿人做陪葬的人斷子絕孫。我想,如果沒有孔子的堅決反對,不知道還會有多少祖先被活埋在墳墓里。
“四海之內皆兄弟”這是在《論語》中說過的一句話,同時也是孔子另外的一個重要思想,與其他許多信仰和宗教所倡導的思想不謀而合。在中國奴隸社會后期,孔子能提出這樣偉大的思想是非常了不起的,同時對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和諧奠定了基礎。
孔子在當時的社會中,的確是人類偉大的教育者,他以“有教無類”的原則對魯國的學生教育,對當時其他小國的學生也進行教育。對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明德、求真、至善”?鬃诱J為人的美德和智慧如同寶藏一樣就在人的身上,所以只需要把它擦亮,把這些寶藏挖掘出來就能顯現(xiàn)其光芒,發(fā)揮其作用,這就是“明德”的過程?鬃舆說“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這三種學習的辦法,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遇上!吧本褪俏覀兩砩系拿赖潞椭腔,是與生俱來的,只需要經過啟發(fā)和打磨,就可以被顯現(xiàn)出來。而一些極端物質主義者不這樣認為,他們只承認后面兩種學習的途徑和辦法,認為人只有通過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舌,把信號反映到大腦,經過大腦中一套復雜的物質構件的運作,就轉換成了知識、智慧。他們不斷做試驗,又是解剖,又是心電圖的,但這是一種牽強的,不能自圓其說的妄想。就連這些極端物質主義者,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自己的知識和智慧完全是大腦這個機器經過復雜的運算得出來的。第二種學習的辦法是“學而知之”。通過學習,主要取得的是技能,而精神的、美德的,也只能夠通過學習和所見所聞把人身上潛在的能量啟發(fā)出來。而這種啟發(fā)的方式不一定是在課堂圖書中,既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吹亩嗔,遇到的事情多了,就容易啟發(fā)智慧和悟性!袄Ф本褪怯龅絾栴}和困難時去學習,也是人學習的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它會更有針對性,因為遇到困難和問題時,更能讓人去反思,所以我們的學習和教育應該按孔子說的既有“生而知之”、“學而知之”,也有“困而知之”,而不能簡單地理解成只是“學而知之”。
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時,孔子又提出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成為了很多的座右銘,做人處事的準則。
這次爭論中涉及到的另一個人章子怡我接觸不多,因為買房的事情,我和她在我們家見過一次面,在見面之前正好看了《我的父親和母親》的DVD,她演得非常好,也很感人。



張頤武和袁岳在SOHO尚都PK